七月三穗:笔墨光影间的鸭韵

发布时间:2025-07-30 18:26  浏览量:1

七月的三穗,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满城的热闹。第二届三穗鸭美食文化旅游节的香气正在广场与街巷间弥漫,一场与美食、音乐交相辉映的艺术盛宴已悄然启幕。7月18日至22日,三穗县一禾三穗广场与台烈镇颇洞美村广场上,书画摄影作品次第铺展,笔墨与光影交织出苗侗大地上最动人的三穗鸭文化和民族文化长卷——这便是由三穗县民宗局、县文联、县政协书画院联合主办,三穗县双笔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县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共同协办的“羽落丹青共传承・万艺共绘团结景”书画摄影作品展。当美食的烟火气邂逅艺术的书卷气,三穗鸭这张地方名片,在笔墨光影中绽放出更厚重的文化光芒。

笔墨为媒,共赴一场文化之约

走进一禾三穗广场,棕色展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90件文艺作品如珍珠般串联起三穗鸭文化的脉络。这场展览从筹备之初就承载着特殊意义,借美食节吸引八方宾客的契机,用艺术语言讲述三穗鸭与苗侗人民共生共荣的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在笔墨丹青中自然流淌。

据悉,此次展览筹备历时4个多月,从三穗、岑巩、剑河、黄平等县征集的300余件作品中,经专家评审精心筛选出90件佳作,涵盖书法、绘画、摄影三大门类。“要让游客在品尝三穗

鸭鲜美的同时,更能读懂这道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这是主办方办展的初心——三穗鸭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苗侗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

在颇洞美村广场的展区,木质展架与广场边侗族鼓楼般的长廊楼相映成趣。当地村民说,开展当天恰逢县文旅局在这举办“鸭子运动会”,前来参观展览和下河捉鸭的人络绎不绝,热闹如赶场,不少人放下农活专程来看展、参加捉鸭活动。“以前只知道养鸭能过日子,没想到鸭子还能被写进字里、画进画里,拍出来更是好看!”台烈镇颇洞村村民杨老言语间满是自豪,他带着孙子在展架前慢慢踱步,指着一幅画里的鸭子教孩子辨认:“你看这画里的鸭正跳起来捉小虫子,跟咱们村河边的鸭子是不是一样?”

丹青吐彩,描摹鸭文化的万千姿态

书法展区前,总能看到驻足良久的观众。31件书法作品中,藏着汉字与鸭文化碰撞的火花。成人组20件作品里,楷书端庄如立,行书飘逸如风,草书洒脱如飞,字里行间皆是对三穗鸭的礼赞。吴广、杨政远等书法家的行书作品引得众人围观,笔锋在“游鸭戏清波”的字句间流转,仿佛能看见墨色里的鸭群在水面嬉戏。“我写的时候特意融入苗绣的曲线感,让汉字既有筋骨,又有民族风的柔美。”县文联原副主席、退休干部万祖德在观众参观自己的作品时解释道。

学生组的11件书法作品更显珍贵。13岁女孩吴宣乐的草书作品《咏满庭芳・三穗鸭》,以奔放不羁、行云流水的笔触,赢得不少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的青睐。11岁女孩姜霁玲的楷书作品虽笔触稚嫩,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这些出自中小学生之手的作品,或工整或灵动,纸页上还留着淡淡的铅笔痕迹,却比任何成熟作品都更能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

转过书法展区,绘画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19件画作像打开的万花筒,折射出人们对鸭文化的多元想象。成人组10 件作品风格迥异,有的以写意画泼墨挥毫,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鸭群在稻田里觅食的野趣…… 画家杨浩的《四大名鸭三穗鸭》尤为特别,大胆笔法绘出鸭群争着捕虫的图景,其《苗乡织女》中苗族服饰的纹样都经过精心考据。

学生组的绘画作品则是童趣的海洋。8岁女孩杨紫莹的《三穗鸭》里,鸭子在优美的紫藤下悠闲戏水捉虫,孩子的奇思妙想让观者忍俊不禁。这些画作没有技法束缚,却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水墨色块里藏着三穗鸭文化最本真的模样。

摄影展区的40件作品,是用镜头定格的时光切片。从晨光中的鸭群出笼,到暮色里的牧鸭归来;从集市上商贩叫卖的热闹,到厨房里师傅烹制鸭肴的专注;从苗家姑娘给鸭群喂食的温柔,到侗家汉子比赛抓鸭的豪情……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

三件特邀作品更是点睛之笔。摄影师田健的《墨羽金茸戏浅滩》,抓拍了朝阳下鸭苗群在河边浅滩嬉戏的瞬间,露珠在小草

上闪光,画面满是生机与希望。镜头下的三穗鸭不仅是食材,更是这片土地生命力的象征。另一幅蒲德坤的《味美卤香鸭》则记录了三穗鸭美食场景,桌上的血浆鸭、黄焖鸭、卤香鸭等,镜头里的各种鸭美食让人倍感温暖。

观者如织,让文化在共鸣中传承

开展近一周来,展区始终人流不断。一禾三穗广场地处县城中心,每天傍晚都成了市民散步、听啤酒音乐会的必到之处。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在画前驻足,轻声给孩子讲解画里的故事;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在书法作品前逐字辨认,偶尔和同伴讨论某句诗词的出处与意境;还有些学生拿着手机,认真记录作品里的苗族文化与三穗鸭元素。

7月20日,颇洞美村的展览更是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不少城里人特意驱车前来,欣赏作品后,还到村里参加了捉鸭活动。来自长吉烧巴村的一位观众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这不是烧巴宗合的荷花塘鸭群吗?去年有客人来时我还去帮过忙呢!”

7月21日早上,一位约莫30出头的妇女,在婆婆的陪同下,带着两个小孩子慢慢欣赏着展区里的每一幅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还时不时向小孩子提问作品里画的是什么?照的是什么?一个小朋友说是小鸭鸭和大鸭鸭,另一个更小的孩子说是大鸟……最后奶奶引导小朋友说这是我们三穗特有的三穗鸭。

这样的场景在展览中屡见不鲜。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用华丽辞藻,却能跨越年龄、地域和民族,让不同的人在同一幅

作品前产生共鸣。正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举办展览,不只是展示作品,更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文化,爱上这片土地的故事。”

艺韵悠长,让三穗鸭名片更闪亮

7月22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展架,这场为期五天的艺术盛宴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影响,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仍在不断扩散。参展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广场上展出,脸上的笑容比夏日阳光更灿烂……

更重要的是,这场展览让“三穗鸭”的内涵愈发丰富。它不再只是一道美食,而是承载苗侗人民生活智慧的文化符号,是展现民族团结的鲜活载体。正如展览主题“羽落丹青共传承・万艺共绘团结景”所寓意的,当鸭羽的灵动与丹青的厚重相遇,当不同艺术形式共同描绘团结图景,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力。

在颇洞展出当天,三穗县民宗局负责人表示,以后还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让艺术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带动民族团结,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希望通过笔墨和光影,让更多人知道三穗鸭背后的故事,让这张名片不仅香在舌尖,更美在心田,亮在全国。”

暮色中的一禾三穗广场渐渐安静,但那些曾在此展出的作品、驻足观展的身影、因艺术而产生的欢笑与感动,都已融入三穗的夏日记忆。当人们再次提起三穗鸭,除了唇齿间的鲜香,或许还会想起某个书法作品的笔锋、某幅绘画里的色彩、某张照片中的

笑容——那是艺术赋予美食的文化回甘,是民族团结在苗侗大地上写下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