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传媒张继学:未来10年,即时零售与AI电商将是品牌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5-10-31 15:56  浏览量:2

本文源自 新潮传媒创始人、董事长张继学 在第二届星麦盛典上的演讲实录,探讨 “技术变革和即时零售的变迁史”。

张继学|新潮传媒创始人、董事长

中国十大营销专家

社区营销专家

电梯智能屏发明者

全文约3620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现在这个时代特别有意思。有的老板天天说生意难做,有的老板却愿意花两亿美元抢人才。

为什么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大家的感受差距这么大?

传统行业的老板确实觉得压力很大,品牌方也在叫苦。但我想说,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保持乐观。

看看现在的AI、新能源、芯片这些领域,发展速度快得惊人。

我很认同稻盛和夫说过的一句话:人生的结果=心态✖努力✖能力。

马化腾也说过,不是我们老了,是我们的知识过时了。

往后二十年,一定是AI和传统产业结合,把每个行业重新做一遍。这就像当年互联网改造了餐饮、出行、房产一样,AI也会带来同样的变革。

01.从互联网到AI的商业变革

缩量时代,品牌有进一步集中的机会

参考日本,房价下跌70%,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3,2000年到2022年,GDP下降10%。

日本经历了所谓的“消失的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里日本经济还在发展,甚至在海外又造了一个日本。

这期间呈现的经济形态是:中小企业加速淘汰,行业向头部集中,利润越来越薄。

平价产品开始流行,先是国产替代进口,然后不断涌现性价比高的替代性价比低的产品。

但是AI技术的到来,会改变这个局面。新的AI流量、新的AI渠道,一定会催生新的品牌。

有经济学家曾说,只要技术不变,一个行业里40%的企业总能活下去,20%能活得好,如果能进入前三名,那就能活得特别滋润。

企业失败往往是因为行业技术迭代了,不是管理问题。世界500强 诺基亚、摩托罗拉的管理不好吗?好得很,但他们输给了技术变革。

技术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

地主时代,财富来自对土地与农作物的控制;

机器时代,体力被平权,产品得以保存与远销;

汽车时代,距离被平权,商品可卖至全国乃至全球;

互联网时代,信息被平权,催生出滴滴、美团等重构行业的新模式;

AI时代,能力被平权,很多工作可以交由AI完成。未来一家企业拥有1000名员工,其中100名是碳基员工,可能剩余900名都是硅基员工;

区块链时代,金融被平权,创业可能不再依赖传统融资,在以太网上建立一个节点共享的商业模式,甚至可以实现消费者众筹;元宇宙时代,人生意义被平权。当物质极大丰富,人类不再为生存奔波,人生的意义何在?元宇宙或许将成为新的精神入口,正如《黑客帝国》所描绘的那样。

02.技术变革对零售人货场的迭代

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带来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的奔驰、宝马好像没那么“香”了?

有人开玩笑说:“再不努力,以后只能开奔驰宝马了。”

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接下来是智能汽车的时代,无人驾驶技术会把汽车变成“第三移动空间”。

想象一下,以后我们打车,可能会选择“火锅出租车”、“电影院出租车”。

互联网的发展也是这样: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未来是AI互联网。

网红的演变也是如此:从以前的“角儿”,到明星,再到今天的网红IP。现在的网红赚钱能力,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明星。

我是做广告出身的,对这个行业的变化感受特别深。传统广告时代,我们讲的是CPM,按曝光收费。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CPC、CPI,按点击、按下载安装收费。而在AI时代,广告会变成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CPS分成模式。

我们传媒行业有一个定律:每当新的流量入口或新的渠道形态出现,必然催生一批新的品牌。

1.线下店铺

回顾品牌发展历程,茅台、五粮液、蒙牛、伊利等国民品牌,都是依托线下商铺渠道成长起来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与“货”都未被数字化——进店多少人、卖出多少货,只有经营者自己清楚。

在这个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下,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2.“人找货”电商

随着技术进步,“货”首先被数字化并接入互联网,搜索框成为新的交易入口。

这个阶段,马云打造的线上商业综合体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天候、跨区域的商品销售。

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流量红利,三只松鼠、韩都衣舍等互联网品牌应运而生。

3.“货找人”电商

当技术进一步推动“人”的数字化后,人与货开始通过算法实现精准匹配。

拼多多借助社交关系的裂变传播,让“帮我砍一刀”成为现象级的营销方式;

抖音则通过“猜你喜欢”的推荐算法,将商品以短视频形式精准推送,创造了“九块九包邮”的冲动消费场景。

在这个阶段,完美日记、鸭鸭、柏莱雅等品牌借势崛起,其底层逻辑正是“流量+算法”的双重驱动。

4.即时零售

当前,我们正面临新的变革节点。18万亿的服务消费与47万亿的实物消费正在加速融合,催生着更具包容性的综合电商平台。

在阿里巴巴和京东奠定实物电商基础后,王兴带领美团成功开拓了服务电商的新领域,30分钟便能将“带汤、带水、带温度”的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他又发现有大量的外卖消费者会同时购买标准品(化妆品、服装、药品、家电等)。

这一发现验证了“高频流量带动低频消费”、“低客单价渗透高客单价”的商业逻辑,即时零售新模式由此诞生。

根据《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21年-2024年,消费电子品类在即时零售市场获得了高速增长。预计2021-202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5%,2026年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规模将超千亿。

即时零售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成为第三代电商的关键卡位战。

今年第二季度,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厂纷纷烧钱争夺即时零售市场,9月份,高德也高调加入战局,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美团预估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2万亿,阿里预测4-6万亿,甚至有经济分析师认为可达8-10万亿。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哪个平台能够承担缺席的代价。

这场变革的影响是深远的:600万家夫妻老婆店可能关闭一半,75万家药店将面临洗牌,300万家烟酒茶水店也将经历大规模整合。

即时零售正在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行业巨头开始掌控全局。

对比欧洲市场,零售商连锁化率高达80%,而中国还不到20%;欧洲的餐饮连锁化率达到60%,中国仅为23%左右。一旦这些巨头完成线上线下布局,推出自有品牌将成为必然选择。

即时零售的本质是“流量+算法+30分钟万物到家”的结合。

库迪咖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原本难以与瑞幸竞争,但在推出9.9元咖啡并通过平台补贴5元后,实际售价降至4.9元,立即实现爆单。这个新兴领域正在孕育着新的品牌机遇。

5.AI电商时代

AI电商时代,整个商业的底层逻辑都在发生变化。以前广告是做给人看的,购物的决策也是人做的。

但在AI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个AI助理,购物平台会升级为智能代理。

未来的产品广告不再只是图片和视频,而是要被AI智能体抓取的标准化信息。

你的产品成分、检测报告、用户评价,这些信息会被AI系统采集,然后跟用户的AI助理进行算法匹配。

也就是你所看到的是被采集并整理后的精华信息,符合用户价值判断的才会被推荐购买。

可以说,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分水岭上,“流量电商”将进阶为“AI电商”时代。

在流量电商时代,广告是做给人看的,通过精准的流量投放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此流量广告是有效的。

而在AI电商时代,广告不再直接面向消费者,而是做给你的人工智能助理看。

传统的流量广告随之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由Agent带来的A2A(Agent to Agent)流量。

此时,底层交易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依赖“数据 + 算法 + 运力”,升级为还需加入“信任”——我们称之为“价值观”。

流量电商时代,我们讲性价比;AI电商时代,我们讲的是“价性比”。

比如买车,先确定要买50万这个价位段的,然后在这个价位里选最好的。小米SU7为什么能火?

核心就是“科技平权”:用20多万的价钱,让中产家庭享受到了媲美百万豪车的“越级体验”。这种巨大的价值反差,强烈地激发了购买欲望,从而引爆了市场。

03.即时零售的崛起与冲击

即时零售时代,渠道白牌会淘汰今天的白牌

即时零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货、场的关系。人的需求变成了即时需求,来不及思考,往往直接选择熟悉的品牌。数据显示,知名品牌70%的销量来自用户指名购买。

场的变化更明显,社区消费占比会达到80%左右。未来三五年,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零售平台会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一定会大力推自有品牌。

看看Costco是怎么做的?先把可口可乐作为引流产品,然后推出自有品牌可乐,价格更低。结果是自有品牌卖6瓶,可口可乐只卖1瓶。

美国曾有一款4亿美元规模的牛奶品牌叫“迪恩”,在前几年也被沃尔玛和Costco这样的大型超市干掉了,她们找迪恩代工自己的渠道品牌,后续自己建代工厂,最后再控制奶源生产企业,最终美国的牛奶品牌几乎都陨落了。

这种模式很可能在中国重演。

品牌,我们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弱需求品类”,比如毛巾、纸巾、拖把等日常用品。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只要购买渠道可信,往往不太在意具体是哪个品牌。

这类品牌本质上是“渠道品牌”,也正因此,它们也最先受到市场变革的冲击。

另一类是“强需求品类”,例如“包包”这类带有社交属性的商品。

它们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承载情绪价值——消费者希望借助明显的品牌标识(如LV的Logo)来彰显个人生活方式。

这类品牌依然能依靠情绪价值持续生存,渠道方也愿意将其作为引流工具,形成我们常说的“客大欺店”格局。

只有拥有情绪价值的品牌,才能被指名购买。

进一步看,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两类: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

功能价值,即产品满足具体痛点的能力。传统时代的功能价值品牌常被称为“流量白牌”。它们依赖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的流量迅速崛起。

但随着即时零售时代的到来,这类品牌正逐渐输给“渠道白牌”。

据观察,美团的渠道白牌表现非常优异,盒马鲜生的渠道白牌销量占比也已达到20%-30%,未来甚至有望突破50%。

而情绪价值更关乎安全、愉悦与身份彰显,具备情绪价值的产品往往能穿越周期。

像可口可乐、欧莱雅、哈根达斯等企业,都已走过百年历程。而曾经在淘宝时代红极一时的麦包包、七格格等品牌,已淡出大众视野。

互联网流量时代,人和产品都被数字化。品牌竞争不再局限于同行,而是去争夺同一批用户的注意力。

04.品牌-流量-私域 环环相扣

营销和渠道变革(渠道分销+全域流量)

以一位被标签为“年轻、帅气、多金,喜欢车、表、化妆品”的用户为例,在电商平台上,奔驰可能愿意花1元获取他的曝光,劳斯莱斯愿意出10元,爱马仕则可能出到20元。

但如果你是一家化妆品企业,想以20元竞得他的关注,可能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是全域竞争的现实。

网红品牌一旦享受到某一流量圈或渠道圈的红利,就必须迅速“出圈”,从抖音到京东,再到拼多多、即时零售,甚至到线下,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阵地与利润来源。

回顾过去十年,Top100的消费品上市公司股价已与普通品牌拉开3.5倍的差距。

去年双十一,各行业前十中已难见白牌身影,曾经的七格格、韩都衣舍均已不在前列。

头部品牌的流量使用效率更高,在实力竞争阶段,它们更有资本购买流量、寻求超头合作。

技术的进步推动营销与渠道不断变革,品牌建设的难度也在持续加大。

从最初的线下渠道,到线上线下结合,再到如今必须布局线上+线下+私域。

当前中国商业卷出新高度,甚至迫使雷军、余承东等企业家亲自下场成为“网红”。

谁都知道成为网红终有过气的一天,一次新闻事件、一次情感风波都可能让人跌落,但为了企业生存,中国创业者不得不持续“内卷”。

所以我总结出一套企业成长公式:优秀企业的发展路径是“三个同心圆”,三个圆分别代表“品牌、流量、私域”。

初创阶段靠私域,成本低、见效快,但收入天花板明显;成长阶段需借助互联网精准流量与红利渠道,实现规模化扩张;最终必须走向线下,夯实品牌基础,构建护城河。

这三圈一圈比一圈大,一圈比一圈难,却是成为优秀企业的必经之路。

05.未来的生意在哪里?

人在哪里,消费就在哪里。

广告就应该投在哪。

社区是万亿金矿,是消费品的终极战场。

美国已有70%的消费在社区及周边三公里内就能完成,中国目前为55%,未来也将向70%靠拢。

电商消费集中于晚8点至12点,占比超70%。76%的95后、00后自认是“懒人”,不爱做饭洗衣,习惯手机缴费,所以产品与服务“到家”已成为必然趋势。

如今14亿中国人日均上网6小时,流量被十多个APP瓜分,广告预算也随之流向线上。但是人有60%的时间都在家中。“社区”就是即时零售的主战场。

那么,如何成为品牌与流量双轮驱动的优秀企业?

品牌,本质是对消费者的公众承诺,是集体共识的产物。

没有集体共识,不成品牌。过去在央视连续剧中插播广告,连续看了20次之后记住了,这就成为了一个有共识的品牌。

近年来,能有效构建集体共识的媒体是电梯广告。电梯广告有个特点:封闭空间、高频次曝光,很容易形成品牌记忆。过去几年十大热门广告语均出自电梯媒体。

新潮传媒创业十年卖出超百亿广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新潮每日覆盖1.8亿人群,他们每日进出电梯四次,停留两分半钟,我们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投放广告,并联动电商平台监测PV、UV、GMV及5A人群数据变化,目前已与全国Top100品牌中的80家达成合作,包括大卫拖把、黄天鹅鸡蛋、鸭鸭羽绒服等从无到有的品牌,背后均有新潮的推动。

最后我想说,我们这代人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不要躺平,要主动求变。

未来十年会有两次大的品牌机会:一次是基于即时零售,一次是基于AI电商。

难受的时候,往往就是机会来临的时候。

变化是永恒的,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心态,就能在变化中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