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防控福寿螺?请收好这份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2025-07-07 04:47  浏览量:1

福寿螺是一种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其体型较大,食性复杂,可以危害水稻、莲藕、茭白、菱角、空心菜和芡实等多种水生作物。鉴于其对农业生态系统已构成威胁,2022年底,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和国家林草局等五部门将其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防控策略

针对福寿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发生情况及其造成的危害,结合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灭螺等多种措施,有效降低福寿螺对农田、水渠等农业生产区域的侵害,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危害特性

福寿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影响作物产量。福寿螺常常为害水稻、白莲、芡实等水田作物,咬食其幼芽、嫩茎和幼苗,造成缺株少苗,导致作物减产。 引发人体疾病。福寿螺体内可寄生广州管圆线虫,如果食用未充分煮熟的福寿螺,寄生虫进入人体,会引发脑膜炎等疾病。 造成皮肤外伤。福寿螺的壳十分锋利,容易划伤在农田劳作的人员,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还可能造成伤口感染,威胁劳动者的健康。

外形

福寿螺的螺壳右旋,颜色多为黄色或褐色,表面分布有多条细纵纹,壳口偏厚且外缘呈完整圆形。相较于田螺,福寿螺的螺壳要更加光滑。

螺口和椎尾

福寿螺的螺口较大,而田螺的螺口较小。福寿螺的椎尾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则长而尖。

福寿螺的卵呈圆形,直径3.0毫米左右,初产卵为粉红色或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这些特征使得福寿螺的卵很容易与其他螺类的卵区分开来。

生长习性

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它们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遇到干旱时会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数月之久。

防控措施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坚持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扰动。将福寿螺防控措施贯穿全年,同时做好关键期的防控。

1

水田防控

农业防控

旋耕灭螺:在播种或移栽前的田块准备期,使用大功率旋耕机对稻田翻耕整地,以打碎体型较大的福寿螺。

水分调控抑螺:采用干湿交替管水,在水稻分蘖后期必须排水晒田10-15天。

人工捡螺除害:在福寿螺产卵期,人工摘除稻秆、田边杂草上的卵块,并集中深埋或打碎销毁;成螺、幼螺经集中捣毁或石灰水浸泡等杀灭后深埋,或者将螺壳敲碎后饲喂鸡、鸭。

生物防控

稻鸭共育控螺:水稻移栽后10-15天,选择鸭苗中小体型、鸭龄15天的麻鸭鸭苗,放养密度为12-15只/亩,在水稻齐穗期前将鸭子赶出稻田。

物理防治

纱网阻截:从准备栽种水稻开始,一直到收获之前,都要将可能随水流进入农田的福寿螺阻隔在田外。在稻田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安装双层14目纱网,纱网上缘至少超过水面20厘米,阻止福寿螺随水流传播。需要特别注意:要及时清理拦截区的漂浮物和杂草,防止纱网因漂浮物和杂草造成阻塞,给水分管理等农事操作造成不便,最终导致农民“弃网”。

化学防治

高效化学药剂防除:对福寿螺密度较高(直播田的螺密度为每平方米1只以上,移栽田的螺密度为每平方米2只以上)的田块,在水稻播种、栽插前,全田块喷施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100克/亩,可结合旋耕灭螺同步进行,强化灭螺效果。在水稻分蘖期,及时喷施杀螺胺乙醇胺盐等杀螺药剂可湿性粉剂100克/亩。

2

河道、池塘、沟渠等水域防控

物理防治

在河道、池塘、沟渠等水域,采取“控水、晒塘、清淤、诱集、冲卵、捡拾”等措施,效果较好。

控水:池塘、沟渠等进水口安装滤螺钢丝网或尼龙纱网,网孔大小10目,上缘至少超过水面20厘米,并及时清理拦截区的漂浮物和杂草,阻止福寿螺随水流传播。

晒塘: 池塘、沟渠等应适时排水晒塘、晒沟,降低幼螺存活率。

清淤:每年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应整修沟渠,清理淤泥,铲除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池塘应整理平整,尽量减少池塘的高低不平、积水凼多的情况。

诱集:在福寿螺产卵高峰期5月-8月,在沟渠里、池塘边、河道旁边安插竹竿,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上集中产卵。竹片或木条插入的高度高出水面50厘米即可,3-5天必须定期清理灭杀诱到的卵块。插竹竿建议近陆地密插,水中间稀插,水深处多插,水浅处少插,每亩30-50根均可。

冲卵:在福寿螺产卵高峰期5月-8月,可利用便携式高压水枪冲击石头、杂草上附着的螺卵,冲至水面可降低螺卵孵化率,压低福寿螺种群基数。

捡拾:福寿螺繁殖季节3月-11月,在河道驳岸、沟渠里、池塘内的成螺,开展集中捡拾,人工摘除周边沟渠石头、杂草上附着的螺卵,集中销毁。收集到的卵块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成螺、幼螺经集中捣毁或石灰水浸泡等杀灭后深埋,或者将螺壳敲碎后饲喂鸡、鸭。同时注意福寿螺发生区的河道、池塘淤泥不得运到其他河道处进行落干。

生物防治

在河道、沟渠、池塘中采用天敌引入技术,在水域中适度投放青鱼、中华鳖等,降低水体的螺密度,控制福寿螺入侵无螺水域。也可在上述水域中放鸭,啄食福寿螺幼螺和卵块,每亩放鸭15-30只为宜。

化学防治

对沟渠中福寿螺发生规模较大的重灾区,在非农业用水高峰期,也可适当施药1-2次进行防治。杀螺胺、杀螺胺乙醇铵盐、四聚乙醛等对福寿螺均有较好防效,混土撒施或兑水喷施均可。用药量严格参照使用说明,不得随意加大药量,更不可随意增加施药次数,破坏水体环境。施药时注意保持沟渠中3-4厘米的水层,保水5-7天,不可中途放水,避免带药的沟渠水流入鱼塘等养殖区,施药后禁止放鸭。

养殖池塘等水域利用冬季取捕后的空塘时期,彻底冻晒,或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未有水产养殖的浅水塘也可用杀螺胺、茶粕(茶籽饼)灭杀,每亩用茶粕粉10-15公斤拌干细土10-15公斤均匀撒施于池塘或排灌沟上,施药时保持有3-4厘米的水层,药后保水时间为5-7天。

供稿:周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