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就能获取的3种香料,摘回家炒菜特好吃,第二种吃过的人最多

发布时间:2025-06-14 05:05  浏览量:12

咱们种菜的人,通常不会自己种香料。

因为香料只能算辅菜,专门种它浪费土地,性价比很低,不如去外面买。

但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口味越来越刁,你就能发现,外面买的香料,味道往往不够香。

就比如香茅,自己种的香茅,有一股很刺鼻、野性的柠檬香味,市场上买的就没有。

那么,怎么样又不想自己种,又能吃到更够味的香料?

答案就是,野外摘!

真正懂得下厨的会知道,最够味的香料,一定是野味。

因为野外生存环境不好,植物会逼着自己合成“乱七八糟”的物质保护自己,吃到我们人嘴里,就全是层次多样的香气。

下面就介绍三样最常见的,路边就能获取香料,遇到了不要嫌麻烦,摘一点回去做菜,很香。

一.木姜子

木姜子通常是用来做蘸料吃的,比如白斩鸡、白斩鸭,就会用打碎了的木姜子混入酱油、蒜末做蘸料,蘸着吃清爽解腻。

当然,还有别的用处。比如,可以混进辣椒面,做成油泼辣子;

也可以用来炼油,能淋在鱼啊海鲜啊上面;

还能用来做泡菜,腌黄瓜腌白菜的放一点,提香。

野生的木姜子,城市农村都有。

城市的话,可以去一些放养式的公园,或者待开发的荒地、山坡等地。

因为没人搭理,有很多的野生植物,也包括木姜子;

农村就更容易找了,房前屋后的田地,路边,山里,自己家附近没有,就走远点,多逛逛,很容易遇到。

推荐多去向阳处找,因为木姜子是喜阳光作物,容易生长。不要去背阴处,那里少。

吃木姜子,能用野生的尽量用野生的。

因为在野外环境,虫蛇鼠蚁多,木姜子才会拼命合成挥发性物质、精油、生物碱,来驱赶这些生物。

而人工种植大棚里的,天敌少,化肥多,木姜子只会专注长个,不会合成物质,那香味就少很多了。

木姜子有两用,晒干的和新鲜的,用法都不一样。

新鲜木姜子味道重,外放,闻起来有强烈柠檬味,水分多,不太适合长时间炖煮,比较适合做凉拌、蘸料,或者炒菜快出锅了,放一点点提味。

晒干之后,木姜子里的柠檬醛就没有了,留下的是更醇厚的淡淡清香味、木香味。所以适合用来长时间炖煮,比如炖肉、卤肉。

推荐一个我们这里的地道菜谱:木姜子柠檬鸭

鸭子剁块,锅里下油,爆香姜葱,然后下鸭块,大伙爆炒到鸭皮金黄出油。

将切好的酸柠檬、酸辣椒、酸姜一起下锅,翻炒出香味。

然后加水没过鸭肉,盖上锅盖,转中小火焖煮。

中间开盖一次,加入新鲜的木姜子碎,再继续焖。

等汤汁浓稠,鸭肉软烂,最后撒一把紫苏叶,大伙收汁即可。

这道菜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木姜子霸道香气和柠檬的酸爽,两者结合,极度开胃,非常下酒。

二.紫苏

紫苏应该是这三种里,吃过的人最多的了。

因其紫红色的叶子,第一次见的人往往不敢吃,但吃过一次,就欲罢不能。

紫苏最最核心的吃法,是跟一些腥味、土味比较重的食材放一起烹饪,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比如炒田螺、烧鱼、炒蚌之类的。

在我老家,炒田螺必放紫苏叶,不然就会被食客当场批评,不够味。

当然,现在紫苏几乎成了万能香料,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吃法。

像吃烤肉,就可以用紫苏代替生菜,把肉包起来吃,日韩料理和我国烧烤最常见;

也可以像木姜子那样,做蘸料,切碎后和豆豉辣椒大蒜一起发酵,做成紫苏酱,用来拌饭或者小菜,非常下饭。

现在还有一种特殊的吃法:紫苏梅。

将紫苏跟青梅一起腌,梅子就会被染成紫红色,吃起来的味道有紫苏香气和梅子勾口水的酸味,能当做零食吃或者下饭吃。

在乡下,紫苏极其的常见,属于“偷菜的来偷,主人眉头都不眨一下”的类型。

记得小时候,因为炒螺缺紫苏,表哥就翻去别人家的菜地里“偷”了一株紫苏,我问他这样不好吧,他告诉我说没事的,没人稀罕这玩意,人家还巴不得你多摘点。

后来听到那户人家跟我表哥聊天,他还很不高兴说:怎么不多摘一点回去。

可见,紫苏常见到了甚至被嫌弃的地步。

压根不用特地去种,只要长过一次,后面年年自己生出来,很像杂草,但是是有用的杂草。

因为紫苏有杂草的特点,太能长了,所以在城市里,通常会被农药、除草剂伺候,寻常的绿化带公园里不容易见。

但其实只要稍微用心,也不难找,去稍微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者多注意墙角、砖缝、废弃的花坛,也能随手摘回家。

紫苏的杂草特点,让它不需要人专门种植,就能获取。

人为的规模化种植,反倒太刻意了,没有必要。

你像野外的紫苏,为了防止水分蒸发,会在叶子表面分泌很多芳香精油,颜色更好看,气味更香。

人种的就少有这种风味了。

现在有紫苏叶和紫苏干,其实就是新鲜和晒干的区别

新鲜的紫苏通常用来热烹饪或者生吃,具体和新鲜木姜子一样,前面讲过了不再赘述。

晒干的紫苏比较特殊,一般不是拿来吃的,而是用来泡茶、炖肉或者跟中草本一起熬。

干紫苏香味减少,但营养成分凝练,泡着喝据说有种种功效,这方面笔者就不甚了解了。

推荐一样美味,广西夜宵摊的灵魂菜谱:紫苏炒田螺

如果你来广西,会发现炒田螺是每一家夜宵摊的必备菜谱,十分美味,有兴趣可以在家自己试着做。

买来田螺后,用清水养几天,让它们吐尽泥沙,然后用钳子把尾巴剪掉,方便入味。

热锅热油,下大量的蒜末、姜末、豆豉、干辣椒爆香。

下入处理好的田螺,大火爆炒,加料酒、酱油、耗油、一点点糖调味,再加少量水,盖上锅盖焖煮几分钟。

开盖后,看到汤汁快收干时,抓一大把新鲜的紫苏叶扔进去,快速翻炒几下,等紫苏叶变软断生,立即出锅。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紫苏炒田螺,就做好了。

这里说一下,做任何菜,紫苏必须最后放,防止香气全跑掉了。

三.香茅

如果你去野外,那就不难看见香茅,长得高高的像一丛杂草,但是你随便摘一点闻闻,会闻到一股柠檬的清香,这也就是它用来作香料的原因。

我们吃香茅,最多的是吃它靠近根部的白色茎秆,拍扁或者切碎,丢到肉里就能去腥,最常见是用来做汤炒菜了。

其它的用途也不少,比如拿来做腌料,抹在肉上,就成香茅烧鸡、香茅烤猪等。

也可以不把整根香茅切碎,直接丢进汤里,滋味散发出来再捞起来扔掉,这叫“取其味,去其形。”

现在各种饮料花样多,也有不少人用香茅泡茶喝,或者跟水果煮着喝,没有违和感,因为香茅本身气味是水果味。

靠近水的地方就容易长香茅,城市里的公园绿地、河边、湖边,走一走,留意脚下,能看到大片丛生的香茅。

现在没有以前容易看到,因为别人也知道香茅是个宝了,人人都去摘,摘着摘着就少了。

可以去人流不那么密集的地区找,那里比较多。

农村就常见了,野外、山里,随处可见。不过不少农民会自己在家种香茅,原因是香茅能防虫防蚊,又容易长。

香茅一旦种下,就会自己分蘖,越长越多。有的渗透到野外,不知不觉,野外也长了一堆香茅。

野外的香茅营养难有保障,会长得比较慢,就带来一个好处:营养物质可以逐渐积累。

可以试试,把野生香茅和市场香茅买来对比,通常市场香茅叶大根粗,野生香茅小小的。可只要一切开,绝对是野生香茅气味浓烈。

原因就是营养物质日积月累的积淀,没有徒长。

所以啊,想吃味道足的,还得是野生的。

香茅为什么有柠檬味,因为里面有一种物质,柠檬醛。

不管是新鲜的,晒干的,都有,新鲜的柠檬味清新,刺鼻,晒干的清淡,温和。

新鲜的香茅草可以用来烹饪菜,晒干的香茅功能就更多了,可以煮菜,也可以泡茶,还可以捣成中草本敷身上。

推荐菜谱:香茅烤鱼

去外面吃饭,跟烤、煎、炸有关的,你也许就能看到“香茅”,比如香茅烤肉、香茅烤鱼。

下面给大家推荐的,就是香茅烤鱼菜谱,在家也可以自己做。

买一条大一点的罗非鱼或者鲈鱼,在鱼身上划几道。

再把新鲜的香茅、小米辣、大蒜、生姜放进臼里捣成泥,再加入鱼露、酱油、糖,混合在一起,做成腌料。

把腌料均匀涂抹在鱼的里里外外,划开刀口的地方多抹点,有时间的,肚子里也可以抹点。

腌制好,放半小时,最后用锡纸抱起来,放进烤箱或者炭火上面烤熟。

打开锡纸的一瞬间,香气扑鼻,两口就能把鱼吃干抹净!

其实香料这种东西啊,不是全国每个地方都用的。

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做菜就离不开香料,而且有的香料,还是本地特有的,外地人可能见都没见过。

可能没了香料,一顿饭, 估计都吃不下。

但有些地方,是不喜欢香料的,比如广东、北京等。

像广东菜,喜欢追求食材本味、鲜味,鸡肉就要有鸡味,鱼肉要有鱼味,香料太浓了,会破坏本味。

最多就就是放葱姜蒜酱油了。

我有一位广东的朋友,甚至不知道“香料”这个词的意思,我说香料,他还以为是“香水、香包”的原材料哩,真的挺有意思。

但食材无对错,只是地域不同,观念不同,都一样好吃,不必生分别心。

喜欢放香料的朋友,就可以在回家路上、下班路上多留意路边,如果发现了上面三种香料,那可真是遇见小宝贝了。

摘一点回去做菜,满口都是香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