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食品戴帽ST 八年财务迷局与失控的加盟帝国
发布时间:2025-09-22 19:09 浏览量:1
作者|郑皓元 实习生|胡若葭
主编|陈俊宏
一纸处罚公告揭开了绝味食品长达八年的财务迷局,昔日“鸭脖第一股”如今不得不直面加盟体系失控、投资屡屡失利与资本市场信任崩塌的多重危机。业内人士指出,五年累计少计的7.24亿元收入,极可能通过“小金库”形式被用于调节业绩、隐性补贴加盟商或规避税务,资金流向成迷,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的深层漏洞。
近日,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517.SH)发布公告称,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财务信披违规,公司将被处以400万元罚款,董事长戴文君等三名核心高管合计被罚450万元。
公司股票于9月22日停牌一天,23日起复牌并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由“绝味食品”变更为“ST绝味”,日涨跌幅限制由10%缩窄至5%。
信披违规遭ST,内控与审计双重失控
根据湖南证监局的调查,绝味食品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各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和1.64%。以公开披露的各年度营收为基数计算,五年累计少计收入规模达7.24亿元。
这意味着公司连续五年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虚假记载。
调查显示,这笔巨额收入的规避手法极为隐蔽: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用于接收加盟门店装修款项;公司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纳入正式经营和核算体系。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7.24亿元资金的流向存在几种可能:一是用于“体外循环”平滑业绩,在营收增速放缓时通过隐性补贴回流利润表;二是规避税务成本,少计收入直接减少当期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是用于加盟商管理中的非公开支出,如特殊地段装修补贴、隐性返利等,以维持加盟体系稳定。 由于资金仅由戴文军、彭才刚等少数高管掌控,未纳入内控体系,其最终用途至今未明,不排除存在个人挪用或违规支出的风险。
董事长戴文军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却未进行规范管理,未将其纳入上市公司经营核算体系,并在2017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上签字,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则未对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尽到审核职责,在2017-2020年年度报告上签字,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绝味食品的内控管理完全失效,7亿元收入既不在报表中体现,也未曾受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巨额资金的最终流向至今未明。
而这高额未计收入得以瞒天过海,审计机构难辞其咎。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绝味食品的审计机构,在2016-2021年间存在严重的执业缺陷,其中康代安作为2016年度至2021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签字注册会计师,连续提供审计服务超过五年,明显违反会计师轮换制度。
根据湖南证监局2024年1月对天职国际的警示函显示,其在质量管理体系、独立性、项目执业质量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未对异常波动数据予以充分关注,这些专业疏漏使得七亿元的收入隐瞒计划顺利实施,直到2024年证监会调查才得以明晰。此外,尽管天职国际因奇信股份审计造假被处以暂停证券业务六个月的行政处罚,绝味方面仍在2025年4月将其续聘为审计机构,引发市场质疑。
最终,湖南监管局依法对绝味食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处分,并处以400万元罚款;对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处以警告及200万元罚款;对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处以警告及15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处以警告及100万元罚款。
审计机构的失责与内部治理的缺位造成双重恶性循环。业内人士表示,“连续五年未能发现如此规模的账外收入,要么是审计能力存在重大缺陷,要么是职业操守出现问题”。
财务操纵暴露加盟体系经营漏洞
财务操纵的背后,是绝味食品日益严峻的经营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20亿元,同比减少1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减少40.71%。经营性现金流下滑32.7%至4.83亿元,流动性日益紧张。
而其财务操作似早有苗头。2022年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要求以2021年营收为基数,2023-2025年营收增速分别不低于19%、39%、67%。而2021年披露的营收本身少计1.64%,直接降低了股权激励的考核基数,通过少计收入为后期业绩释放空间。
加盟体系的管理漏洞也在持续反噬。湖南省监管局决定书显示,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公司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管理费合计2107.07万元,且未存入公司账户,构成经营性资金占用。
加盟管理模式存在重大漏洞,也为后来的财务违规埋下了伏笔。
其财报数据显示,绝味食品的经营状况自2022年后急剧恶化。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大跌34.04%,创下2017年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绝味今年的门店规模在急剧萎缩。2017年-2021年,绝味大陆门店五年净增超6000家,但2022年至今关闭门店超过4000家,门店数量由高峰期的15000余家降至约11000家。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对加盟门店的批发收入占总营收的73.5%,该项营收同比下滑13.16%。
第三方平台“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5日,绝味在营门店数为10838家,较2023年底的历史峰值15950家减少5112家,降幅达32%;较2024年上半年的14969家减少4131家。
目前,卤味行业正面临整体下行,渠道变革加速了业绩分化。2025年上半年四家头部卤味企业营收均下滑,但周黑鸭通过提升直营比例,净利润逆势上涨228%,业务模式转变为“卤味+调味料”双核心模式;煌上煌通过优化门店结构,净利润同比上涨26.9%;而严重依赖加盟模式的绝味食品净利润下滑40.71%,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消费端调研显示,61.7%的消费者只愿为零食卤味支付20-49元,而头部品牌的定价已远超这一区间。周黑鸭鸭脖单价较几年前上涨近50%,被网友贴上“价格刺客”标签。同时,90后、00后更青睐健康、创意或性价比更高的零食选择,传统卤味的消费场景正在消失。
投资失利与资本市场信心崩塌
绝味食品的困境不仅存在于主营业务方面,其对外投资也同样屡遭败绩。2025年上半年,绝味食品投资性现金流下滑31.11%至-2.53亿元。
公司在2024年回复上交所监管函中披露,2017年至今,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10.58亿元、-10.26亿元、-10.62亿元和-2.34亿元,投资活动未产生资金净流入。
据了解,绝味食品自2013年起便涉足投资领域,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积极扩大其商业版图。该公司以构建“美食生态圈”为目标,持续拓展产品种类。据天眼查数据,目前绝味食品借助深圳网聚已间接投资了包括“千味央厨”和“幺麻子”在内的20家实体企业。同时,它还通过参与“湖南肆壹伍”、“宁波番茄叁号”等多家私募投资基金进行了更广泛的投资布局。
然而,投资项目的表现令人失望。2024年,绝味食品的长期股权投资额达到24.6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近30%,但投资效益不佳。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绝味投资的5个标的中仅1个收益为正,合计亏损达1.06亿元;2024年上半年新投的两个项目又分别亏损401.83万元和387.63万元。公开资料显示,28个投资项目中,存在回收风险的达6个。公司不得不表示“针对非卤味相关项目,积极寻找退出路径”。
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府捞面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和府捞面门店规模为400多家,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三年收入分别为11亿元、17.3亿元和14.6亿元,每年净亏损超过2亿元,2022-2024年三年累计投资亏损超7亿元。
尽管绝味食品已从和府捞面的项目中退出了一部分,收回投资2亿元,产生投资收益1.6亿元,但整体投资回报率极低。
与此同时,公司实控人戴文军却在高点大幅套现。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戴文军通过控制的四家企业(上海聚成及其一致行动人上海慧功、上海成广和上海福博)减持5.99%的股份,套现25.59亿元。发布减持计划公告的当日,绝味食品股价达到上市以来的股价最高点95.8元/股。
5个月后(2021年7月),上海聚成及其一致行动人再次计划减持占公司股本2.66%的股票,按当时股价计算,减持套现金额超11亿元。这意味着不到一年时间,实控人戴文军套现接近40亿元。此外,从2017年至2024年,戴文军的个人薪酬由63.98万元增至至190.98万元,增幅达1.98倍。
资本市场信心已然崩塌。绝味食品的股价在2021年2月26日曾高达105.50元/股,四年后降至停牌前的15元/股左右,股价较2021年高点已蒸发超530亿元,跌幅超80%。
一位长期持有绝味股票的投资者表示:“罚款金额不大,但八年财务数据失真让人后怕,更担心的是未来增长没了方向。”
若ST绝味要重返正常交易,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中国证监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已满12个月,二是公司已就行政处罚决定所涉事项对相应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