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贝被指“预制菜”的舆论风波事件,和大家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5-09-16 21:33 浏览量:2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本文没有任何和这个舆论热点事件公开信息重复的内容,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2025年9月份,罗永浩与西贝的一场“预制菜风波”,将餐饮行业的幕后推到了台前。
双方掀起的风波至今仍然在荡漾。
这个事情,热度很高,大家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了吧?
过程很热闹,这里就不搬运赘述了,网上相关的内容不要太多。
开篇也要表明一下个人的立场和态度,是站罗永浩,还是站西贝?
我谁也不站,站中间,不是没有立场,而是罗永浩那边人太多,站不下了。
中立,才能客观的去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不是?
这场颇有闹剧色彩的舆论热点事件,有一说一,其实过程中,被挖掘和披露出来的一些东西,已经差不多了,在挖下去,就不体面了。
关于这个舆论事件,最新的动向,是9月15日,罗永浩表示“华与华”的老板跟他道歉了,事情就过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家躲在罗永浩和西贝老板背后的公司,成为了这个事件中,一个关键的节点。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围绕西贝这个热点舆论事件,挖掘一点不一样,有深度,市面上看不到的内容和东西。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在西贝的舆论事件中,华与华的戏份,还真的不少。
华与华的创始人是华杉、华楠两兄弟。
天眼查显示,他们2002年创办这家公司,公司规模超200人,华杉持股53%,华楠持有47%。
虽然公司才成立23年,但华与华官网上,成功案例却不少。客户覆盖互联网、餐饮、茶饮、调味品等细分行业,包括西贝莜面村、海底捞、华莱士、蜜雪冰城、东鹏特饮、江小白、厨邦酱油、新东方、读客文化、得到APP、鸭鸭羽绒服、汉庭酒店、SKG未来健康、阿里巴巴天猫养车、奇安信、新潮传媒等品牌。
2023年,华杉曾在社交媒体公开发文:“华与华为西贝服务了十年,拿了六千多万的咨询费。华与华开创订阅制咨询服务模式,每年收钱不多,价值在过程中涌现。下一个十年,我们也不贪心,拿一两个亿就行了。”
对于6000万咨询费的说法,有媒体询问西贝内部人士,得到的回应:属实。
图片来源:网络
好家伙,一年600万“咨询费”,华与华除了支持硬刚罗永浩,还做什么?
从行业归类来看,华与华是典型的品牌咨询行业,本质,也就是卖创意的公司。
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高级一点的广告公司就行了。
履历和过往表现上,这家公司算的上可圈可点:
在2025年度品牌咨询行业排名中,华与华位列行业前三。
由于太成功,华与华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不讨好甲方爸爸。华与华官网上说,跟他们合作只有一种方式——就是给客户提供全年全案营销咨询服务,从来不接单个项目,更没专门设团队去开发新客户。
至于什么“比稿竞标”,压根就不参与。
华杉曾直白地说过:
“我们不设专门团队找新客户,就是希望客户在充分了解华与华的前提下,再跟我们合作。”
没想到,这次在西贝舆论事件中,翻车了:
9月12日开始,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杉连续发布多条微博,力挺贾国龙:
“这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是贾国龙怒了,要硬杠网络黑嘴。”
“勇往直前,不苟且偷生,就是贾国龙!”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没点名,但处处不留情面。而且大家请注意“网络黑嘴”的说法,就是华杉先使用的。
罗永浩生气了,9月14日晚上开播怒怼华与华:“作为服务西贝的品牌战略公司负责人,这些贾国龙的朋友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要是没有华杉在后面“支持硬抗”,西贝态度诚恳一点,事件根本不会发酵,并要求华与华的老板尽快跟他道歉,否则,就要“深扒”这家公司。
没想到,睡了一觉,罗永浩9月15日中午发微博称,华与华老板跟他道歉了,事情就算过去了。
道歉速度这么快,是担心有什么“黑料”被网友发现吗?
要不是这次在罗永浩面前“跪了”,华与华是不是就能一直“完美”下去?
看来,光鲜亮丽的包装,以及看似辉煌的业绩表现背后,有些东西,没那么简单。
没有任何争议,华与华这家光鲜亮丽的品牌咨询公司,这一次在西贝的舆论事件中,表现非常糟糕。
有目共睹的翻车背后,网上出现了一个观点,认为西贝的贾老板,10年给这家公司花了6000万,是纯纯的大冤种。
这种观点,不仅幼稚,而且,大错特错。
大家完全可以质疑这些老板,公司,甚至是行业的道德,但是千万不要去怀疑他们的智商。
认怂,不是说怕这个事情本身,而是害怕因为这个事情,让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被放到台面上,引起更高一级的关注和出手。
西贝的老板不傻,和华与华合作的这些品牌,没一个傻的。
只不过这次华与华选择了在错的时间,错的事情上,去掺和,以及试图表现“乙方”发自内心地向着“甲方爸爸”的谄媚。
顾问公司,品牌公司,咨询公司……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称呼吧,实际上,国内在这个事情上愿意花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尽皆知的华为。
从1996年开始,华为历年来累计支付给各类咨询公司的咨询费高达几十亿美金,帮助华为构建了研发、供应链、财经、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制度、流程体系。
华为成功背后的17家咨询公司主要包括IBM、埃森哲、普华永道(PwC)、HayGroup(合益集团)、美世、德国FhG等,这些公司在华为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了关键性的咨询和支持。
但是华与华,显然不属于这个级别的公司,干的,也不是什么专业的活。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咨询公司这个行当,有三个赚钱的逻辑:
第一,是在管理和技术维度,具备硬核,独家,有核心竞争力体系的,卖的,就是专业;
第二,以咨询公司的外壳,充当一些特权的变现渠道;
第三,以咨询公司卖点子作为明面生意,但实际上却为服务企业的老板干着一些见不得人的脏活。
当真以为西贝的老板是没见过世面,仅凭华与华两个油腻老男人嘴皮子的忽悠,就能心甘情愿每年固定几百万的给着?
干脏活,要懂得低调内敛,不要出来露脸,这是基本行规。
明明就是干脏活的角色,还不知死活的跳出来折腾?
所以,及早认怂,退出舆论关注的聚光灯,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惹毛了罗永浩,再挖下去,华与华这家公司真正的业务,可能就遮不住了。
600万一年,10年6000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合作愉快,其乐融融,稍微懂点企业税务管理和资本转移的朋友可以来说说,这西贝和华与华,做的是什么生意?
两个油腻的中年广告人,靠卖创意就能忽悠这么多品牌和公司,将大把的利润上供?
就从国内曾经风光八面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公司的钱,是怎么从国内到国外的?
恒大许老板海外的几百亿,是自己长腿跑出去的不成?
名利名利,只能取一,两个都想要,就要出问题,华与华自己就是做咨询的,这个道理都不懂?
还是说,名利双收的诱惑,就是拒绝不了?
嘿嘿……有些东西吧,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
作为国内经济环境中“可以不活,但是一定能整活”的这么一类公司和群体,华与华这次的翻车,可算是一个典型性的警钟案例了吧?
别看都2025年了,实际上,这一次从西贝老板睚眦必报的做法,以及事件过程中,这个人透露出的傲慢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鸵鸟情绪,还真的是把中国封建时代那种地主阶层的一言堂,家族式权威管理风格,给展现出来了。
时代是新时代,但是人和风格,还停留在旧社会。
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搞了个企业,做大了规模,就以为自己不得了了,这个社会和民众就该高看他一眼,会好好听他说话了,然后他的话也就管事了?
看不起人,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整天想要着教育群众……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
当然,西贝的老板不是个例,而是那个年代出生的创一代的通病,类似的案例不要太多: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创一代,估计离现在的网络世界很远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现在的网民的力量有多大,不知道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搞火一家企业,一句话也可以搞死一家企业。
舆论时代,信息时代,缺乏敬畏,思想固化,态度傲慢,结果,都不会太好。
想当皇帝,做人上人,在中国,是要关起门来玩的游戏。
到了这个年纪,更是该敬畏时代,尊重市场。这才是长久之道。如果还是那么固执,自己活不下去,也不要抱怨什么。
而对于国家的引导管理角度,对于这种风气,该有怎样的一个态度和细节操作,是值得重视的。
第二个维度,就是对国内企业搞资本转移的管理和监督了。
特别是有组织,会钻空子,披着合法外套,却干着让国家和人民持续损失的脏活的一些模式,公司,还有路径,对于国家经济治理来说,是永远值得重视和警惕的重要课题。
别看这些企业和老板人前光鲜亮丽,实际上,背后的一些做法,还真的不能拿到台面上来看。
人设崩塌都是小事,违法违规,锒铛入狱,才是难看。
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些人,被财富和地位带来的幻觉麻醉太久了,不然,有些东西,在过去,只能在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里面才能看到。哈哈哈哈……
还是那句话:永远都可以质疑资本和财富顶端这些群体的人品和道德,但是一定不要小觑他们的手段和门道。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