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价格大跳水!原料涨18%售价砍半,今年冬天这样买血赚不亏

发布时间:2025-10-31 07:45  浏览量:2

“去年咬牙花1699元买的波司登,今年活动价才1199元!”刚入秋,河北石家庄宝妈张敏的这条朋友圈就炸了锅,底下清一色的“求链接”“终于等到降价”。打开社交平台,#羽绒服回归正常价#的话题早已冲上热榜,浏览量破亿,网友们的评论满是感慨:“终于不用把羽绒服当‘奢侈品’买了,今年冬天能安心裹暖了!”

今年的羽绒服市场确实透着股“反常识”的热闹:北方10月就飘起了初雪,寒潮提前吹响冬装抢购号角,天猫、京东上波司登、鸭鸭等品牌首日成交额直接破亿,京东10月第一周羽绒服成交额环比暴涨213%。但最让人意外的是,一边是90%白鸭绒价格一个月内三次“阶梯式上涨”,截至10月29日已突破562元/公斤,较9月底飙升18%,创近一年高位;另一边却是终端售价集体“跳水”,基础款回归千元内,300-700元的高性价比款式成了市场主力,甚至有品牌百元羽绒服卖出超18万件的战绩。原料涨、售价降,这场“反向操作”的背后,藏着消费者、商家和行业的三重博弈。

消费者的狂欢:从“望价却步”到“闭眼囤货”

“去年逛商场,随便一件中长款羽绒服都要一千五以上,试了半天还是舍不得买,最后穿旧棉袄扛过了冬天。”济南市民刘女士的经历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前两年,羽绒服价格一路飙升,“国产羽绒服比加拿大鹅还贵”成了常态,动辄上万的标价让年轻人直呼“爱不起”,甚至有网友调侃“一件羽绒服=半个月工资”。

但今年,刘女士的购物车已经塞满了:“波司登的基础款才899元,鸭鸭的短款打完折399元,比去年便宜了一半还多!我给老公和孩子各买了一件,总共花的钱还没去年我自己一件多。”这种“降价不降质”的体验,让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彻底被点燃。

成都大学生小李更是挖到了“宝藏”:“在拼多多上刷到一件鸭鸭轻薄羽绒服,券后才97.99元,总销量超18万件!到手一看,绒子含量标注90%,面料防风,版型也好看,穿去上课同学都不信这价格能买到大牌货。”他把这件羽绒服拍成测评视频发上网,收获了几千条点赞,评论区全是求链接的网友。

小红书上,“性价比羽绒服测评”“平替波司登”等内容热度暴涨,消费者不再盲目追逐Logo溢价,而是更看重“绒子含量”“蓬松度”这些硬指标。艾媒咨询调研显示,如今大家最能接受的羽绒服价格集中在400-800元区间,超过1500元的产品购买意愿大幅下降。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现在的羽绒服不一定更好看,但更诚实了,不用为品牌营销买单,花小钱就能买到实在的温暖。”

商家的算盘:主动降价是“自救”不是“让利”

“原料涨价还敢降价,这不是傻,是不得不这么做。”浙江平湖一家羽绒服工厂负责人老王从业十几年,今年的行情让他感触颇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一件短款羽绒服需100克合格白鸭绒,按当前562元/公斤的市场价计算,仅羽绒成本就达56.2元,加上面料50-80元、加工费30-50元、包装运费10-20元,基础成本已达146.2-206.2元 。

“往年我们敢定价800元,是因为市场供不应求,小品牌也能赚差价。但今年不一样,大厂提前半年囤绒锁成本,小厂拿高价原料,利润薄得像纸,不降价根本卖不动。”老王坦言,今年行业内不少有实力的工厂早在年中就察觉到原料可能上涨,提前砸几百万现金囤绒,现在反而有了成本优势,能靠低价抢占市场。

品牌方的降价逻辑更清晰。鸭鸭品牌负责人透露,前两年品牌过度依赖高端化尝试,导致库存积压严重,今年通过聚焦300-600元大众价格带,清理库存的同时抢占市场份额,仅拼多多旗舰店一款298元的羽绒服就卖出1.6万件。而波司登虽然坚持高端化,但也悄悄将基础款定价回落至千元以内,毕竟线上下单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销量前三的产品均为千元以下款式。

“降价在短期可能会压缩利润,但能换来市场份额和现金流,总比库存堆在仓库里强。”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直言,今年羽绒服市场竞争白热化,优衣库、蕉内等跨界品牌入局,白牌工厂靠“厂家直发”压缩成本,品牌不降价就只能被淘汰。

行业的真相:价格回归是理性,避坑才是关键

原料涨价、售价下跌,这场看似矛盾的“价格战”,实则是羽绒服行业的理性回调。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解释:“前两年羽绒服价格暴涨,既有原料短缺的因素,也有品牌营销溢价、直播带货炒作的推动。今年随着养殖端恢复供应,加上消费者变得理性,市场终于回归本质。”

但价格回归不代表可以盲目跟风。近期央视曝光,部分不法商家趁低价竞争“以丝代绒”,甚至用“猪毛”“狗毛”增重,有消费者花3000元买的北面羽绒服,拆开全是不保暖的短梗飞丝。南京市质检院纤检中心高级工程师朱小芳提醒:“‘300元以下无真羽绒服’的说法不准确,但充绒量100克以上的厚款,低于300元就要警惕,大概率是绒子含量不达标或掺杂杂物。”

那么普通消费者该如何挑选高性价比羽绒服?祝炜给出了实用建议:首先看标签,新国标GB/T 14272—2021实施后,“绒子含量”才是关键,90%绒子含量比80%的保暖性提升明显;其次看蓬松度,450-600FP的鸭绒足够日常保暖,北方严寒地区可选600FP以上的产品;最后用手按压,回弹快说明蓬松度好,有结块、钻绒现象的直接pass 。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羽绒服市场不仅拼价格,更拼速度。李宁、特步等品牌纷纷入驻即时零售,全国上千家门店同步上线闪购,北京、上海等城市实现“小时达”,满足消费者“应急保暖”需求。“很多南方游客来北方突然降温,当天就能买到羽绒服,这种即时服务正在成为新竞争力。”北京一位户外服饰零售商说。

未来趋势:平价成主流,品质是核心

《全球羽绒服市场规模及预测(2025–2032)》报告显示,全球羽绒服市场预计在2025年达到2435.6亿美元,其中大众市场预计占比近四成,主要来自注重预算、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需求增长。这意味着,羽绒服“平价化、高品质”的趋势将持续。

程伟雄认为,今年的价格回调对行业是好事:“过度溢价只会透支消费者信任,只有回归合理价格带,同时保障品质,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未来品牌竞争会聚焦在面料研发、功能创新上,比如自清洁羽绒服、分层保暖设计,而不是单纯比拼价格。”

对于消费者来说,今年冬天无疑是买羽绒服的“好时机”,但也需牢记“一分钱一分货”,避开低价陷阱。正如张敏所说:“今年羽绒服价格终于接地气了,但咱们买的是温暖,不是麻烦,认准靠谱品牌和核心指标,才能真正买到安心。”

这个冬天,不用再为一件羽绒服“肉疼”,但也别为了贪便宜踩坑。毕竟,真正的性价比,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到足够保暖、耐用的衣服——这才是羽绒服“回归正常价”的真正意义。